黨報發(fā)文談北京物價超過紐約說法:確實高了點
近日,美國美世咨詢公司公布了一份2011年全球生活成本調查的報告。該報告從衣食住行、家庭用品、娛樂等生活各方面,對全球214個城市進行了調查比較。最終結果顯示,北京排名全球第20位,雖然較去年排名下降4位,但已儼然成為中國大陸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而且其排名已高過紐約。
報告一出,立即引起了國內外網友對中美物價高低的大討論。在北京生活真的比在紐約生活成本高嗎?中國的物價是否已經比美國還貴?
國內的物價確實高了點兒
“中國,工資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館子最少100元,買條Levis牛仔褲400元,買輛車最少3萬元(夏利);美國,工資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館子40美元,買條Levis20美元,買輛車最多3萬美元(寶馬)。”最近這條微博在網上風傳,得到不少有過在美國生活經歷的人的認同。
差別最大的是房價。美國二線城市200平方米約40萬美元,一個中產階級奮斗七八年就能擁有房子,而在北京一位30歲的副教授要奮斗到60歲才能擁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產。
如此比較起來,中國目前的物價確實高了點兒。在采訪時專家普遍表示,相對于購買力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中國物價明顯高于美國,在絕對價格上,也在局部商品上出現(xiàn)了“中貴美賤”的情況。
但是,也不是所有國內的物價都比境外貴。北京的出租車、地鐵費用都便宜。
“說美國商品價格比中國便宜,誤導成分很大,基本上是以偏概全。” 有網友表示,在美國吃喝穿用確實是便宜一些,但那是小頭。真正的大頭是稅、保險、養(yǎng)車、醫(yī)療、教育等,只要涉及人工費用,在美國就很貴。此外,美國有些房子是相對便宜,但買了房子后還有地產稅,每年6000美元到2萬美元,這在中國是不敢想象的。
消費者埋單的額外成本多
然而,在這次排名中,美國的一些城市之所以靠后,原因在于,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由于不斷上漲的石油價格推動居民消費的攀升,從而使得美國城市的排名退后。
但是中國的大多數(shù)學者都將此歸結為是稅收的原因導致了中國物價高于美國。“我曾在美國加州一個機場商店購買的美制風衣,價格不到北京賽特商場里同款風衣的2/5。”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表示,同樣的成本,同樣的產品,如果產自中國國內,即使算上“出口退稅”的部分,也不該出現(xiàn)高于國外市場兩倍的情況。國內商品價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藏在商品里由消費者埋單的額外交易成本,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稅負。
而且,美國的商品往往會標明價外稅,中國的商品,消費者只能看得到最終價格,卻看不到價格中有多少隱身的間接稅。
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韋森看來,一個中國制造的產品,盡管不需要承擔遠渡重洋的交通成本,卻要在國內一路承擔重重收費甚至罰款。一個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1千克貨物從上海運到紐約只需1.5元,而從上海運到貴州卻需要6-8元。商品進入超市、商場后還要面臨上架費、月返費、廣告費、促銷費、年節(jié)費等費用,這些費用最終是消費者埋單。
依靠技術創(chuàng)新提高生產率
盡管在與美國的物價對比中,中國部分商品的價格確實較高。但是正是由于美國跨國公司長期以來大量采購中國的廉價產品,才造就了美國持久的“低通脹”,維持著美國較低的物價水平。
留學美國的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聶輝華對此深有感觸。他表示,自1990年到2000年,美國幾乎實現(xiàn)“零通脹”,自2000年至2010年,其CPI指數(shù)也一直在2%上下浮動,使得美國在經濟高速發(fā)展、個人收入逐年提高的同時始終維持著“低通脹”。然而,包括此輪通脹在內,中國近20年來共經歷了四輪高通脹,這意味著我國貨幣的購買力在不斷下降,導致物價水平不斷提高。(責任編輯:admin)
- “掃一掃”關注融合網微信號
免責聲明:我方僅為合法的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所發(fā)布的內容提供存儲空間,融合網不對其發(fā)布的內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證:不保證內容滿足您的要求,不保證融合網的服務不會中斷。因網絡狀況、通訊線路、第三方網站或管理部門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導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網,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發(fā)布的內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網目前各產品功能里的內容)僅表明其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的立場和觀點,并不代表融合網的立場或觀點。相關各方及作者發(fā)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傳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更與本站立場無關。相關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臺上發(fā)表、發(fā)布的所有資料、言論等僅代表其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交易等方面的建議。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定并承擔相應風險。
根據(jù)相關協(xié)議內容,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已知悉自身作為內容的發(fā)布者,需自行對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負責,因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等所引發(fā)的一切糾紛均由該內容的發(fā)布者(即,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承擔全部法律及連帶責任。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及連帶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相關欄目上所發(fā)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或其他合法權益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經相關版權方、權利方等提供初步證據(jù),融合網有權先行予以刪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機關查處的權利。參照相應司法機關的查處結果,融合網對于第三方企業(yè)用戶所發(fā)布內容的處置具有最終決定權。
個人或單位如認為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上發(fā)布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權益的,應準備好具有法律效應的證明材料,及時與融合網取得聯(lián)系,以便融合網及時協(xié)調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并迅速做出相應處理工作。
融合網聯(lián)系方式:(一)、電話:(010)57722280;(二)、電子郵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對免責聲明的解釋、修改及更新權均屬于融合網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