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萬人9月起無個稅 專家擔心難享公共資源
7月27日,修改后的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發(fā)布。9月1日起,起征點將提高,屆時會有6000萬人不再繳納工薪所得的個人所得稅,也將沒有個稅證明,在購房、買車、辦理居住證等方面可能受影響。這些人很多屬于中低收入的城市外來人口。
中低收入者間接稅費負擔,通常超過直接稅費負擔
問:如今,很多城市把購房、買車、辦居住證和個稅證明掛鉤,您怎么看待這一現象?
喬新生:現在世界各國的稅收制度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生產型的稅收制度,另一類則是消費型的稅收制度。我國的稅收制度是典型的生產型稅收制度,因而在消費環(huán)節(jié)消費者沒有納稅證明。在稅收制度不變的情況下,把納稅證明與個人消費聯系起來,似乎有些強人所難,F在一些城市出臺的調控措施,沒有考慮到我國稅收制度的基本特征,因而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給中低收入者帶來非常大的麻煩。
現在一些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時出現了實用主義的趨勢。我比較擔心個稅證明和當年的戶籍管理制度一樣,被附加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一些外來務工人員,由于缺乏個稅證明,而無法享受城市的公共資源。
劉佐:目前,中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實行分項征收,規(guī)定的征稅項目除了工資、薪金所得以外,還有10個項目,即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和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個人除了直接繳納個人所得稅以外,通常還要負擔很多間接的稅費,如在商店購物時支付的商品價款中包含的增值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在租房時支付的房租中包含的營業(yè)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和教育費附加。
從形式上看,這些稅費是由賣方而不是由買方直接向稅務機關繳納的,但是在實行價內稅的情況下,這些稅費通常是由賣方通過提高價格的方式轉嫁給買方負擔的。對于中低收入者來說,其間接稅費負擔通常會大大超過其直接稅費負擔。因為這部分人的收入比較低,用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項目的開支占其收入的比重很大。而在我國現有的稅務制度中,間接稅是難以統計的,如果僅將個稅視為個人的納稅行為,對中低收入者是不利的。
個稅之外,很多稅費憑證都應被承認
問:對于外來務工人員,用個稅來衡量他們對城市發(fā)展的貢獻是否合適?除了個稅還有什么可以作為衡量標準?
喬新生:不能因為他們沒有個稅證明而否定他們?yōu)槌鞘邪l(fā)展作出的貢獻。只要是一個城市的勞動者,就是在為城市的發(fā)展作出貢獻。如果只看個稅證明,會出現新的歧視,會否定普通勞動者的價值。
劉佐:個人除了繳納個人所得稅以外,還可能需要繳納其他稅收。例如:購買轎車的人不僅需要在購車時繳納車輛購置稅,而且需要在購車以后每年繳納車船稅;購買房屋的人需要繳納契稅和印花稅;出售房屋的人需要繳納營業(yè)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印花稅和土地增值稅;出租房屋的人需要繳納營業(yè)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房產稅;出售股票的人需要繳納印花稅;從事生產、經營的個人則需要根據其生產、經營的具體情況繳納多種稅收。除了上述稅收以外,個人還可能需要向政府繳納一些具有稅收性質的收費,如從工資中扣繳的社會保險費(包括基本養(yǎng)老保險保險費、基本醫(yī)療保險保險費和失業(yè)保險費),隨營業(yè)稅附征的教育費附加等,并取得相應的繳費憑證。從法理上說,個人依法繳納上述稅費以后取得的憑證都應當得到政府的承認。(責任編輯:admin)
- “掃一掃”關注融合網微信號
免責聲明:我方僅為合法的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所發(fā)布的內容提供存儲空間,融合網不對其發(fā)布的內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證:不保證內容滿足您的要求,不保證融合網的服務不會中斷。因網絡狀況、通訊線路、第三方網站或管理部門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導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網,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發(fā)布的內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網目前各產品功能里的內容)僅表明其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的立場和觀點,并不代表融合網的立場或觀點。相關各方及作者發(fā)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傳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更與本站立場無關。相關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臺上發(fā)表、發(fā)布的所有資料、言論等僅代表其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交易等方面的建議。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定并承擔相應風險。
根據相關協議內容,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已知悉自身作為內容的發(fā)布者,需自行對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負責,因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等所引發(fā)的一切糾紛均由該內容的發(fā)布者(即,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承擔全部法律及連帶責任。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及連帶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相關欄目上所發(fā)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或其他合法權益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經相關版權方、權利方等提供初步證據,融合網有權先行予以刪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機關查處的權利。參照相應司法機關的查處結果,融合網對于第三方企業(yè)用戶所發(fā)布內容的處置具有最終決定權。
個人或單位如認為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上發(fā)布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權益的,應準備好具有法律效應的證明材料,及時與融合網取得聯系,以便融合網及時協調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并迅速做出相應處理工作。
融合網聯系方式:(一)、電話:(010)57722280;(二)、電子郵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對免責聲明的解釋、修改及更新權均屬于融合網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