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龍園漫筆
我們村子通往外面世界的路都繞不過付龍園。只要家鄉(xiāng)人外出,都少不了與付龍園擦肩而過。付龍園在昌化江下游南岸,依偎著昌化江的入?。從付龍園沿江而上,近百里的岸邊坐落著幾十個村莊。這一帶的老百姓世世代代同飲一江之水,同講一樣方言,叫村話,也稱為哥隆話。在哥隆話人的心目中,天有多荒,地就有多老,付龍園也就有多老。我依稀記得,小時候,我與小伙伴們常常在付龍園里捉迷藏,打發(fā)了許多童年的時光。那時,我眼中的付龍園,不過是一塊長滿野草、灌木的園子。盡管有時冥冥之中也感到付龍園似乎有一種荒老而天然的神秘,可是誰也無法想像到付龍園的地底下竟疊壘著沉甸甸的文化堆積,更沒人能想像到付龍園還是久遠的人類祖先棲居島西艱難創(chuàng)世的一個地理印證符號。
上個世紀(jì)九十年代末,海南省的文物考古專家鉆探發(fā)掘了付龍園,使其地下蘊藏的文化堆積重見天日。那時,我在市文化局工作,出于工作職守,也源于對鄉(xiāng)土歷史人文知識的渴求,我三天兩頭地沉浸在付龍園這個撲朔迷離的天地里。日復(fù)一日,看著考古專家們發(fā)掘出土的大量貝殼、石器、陶器、骨器等遺物,我除了有一種涼颼颼的恍若隔世的感覺之外,更多的是一無所知。惟一幸運的是,每當(dāng)我遇到一些迷惑的問題,市文化局的文物考古學(xué)家鄭瑤新先生都為我指點迷津。而在考古專家的眼里,付龍園遺址是一部教科書、一座博物館。對于遺址出土的文物,他們?nèi)鐢?shù)家珍,點評得頭頭是道。專家們把該遺址出土的遺物標(biāo)本經(jīng)測定,付龍園深藏著從春秋早期階段至東漢和南朝晚期三個時代的文化堆積,其最底層的文化堆積的年代距今已有近兩千六百年的歷史,也就是海南島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站在古老的付龍園前,每當(dāng)看著一件件從遺址出土的,布滿斑斑銹色的鑿、鏟、錐、魚鏢、石斧等器具的時候,我好像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光流程,并在意念之中想像到了遠古先人用石斧砍柴,操魚鏢打魚的那種原始生活的場景,從而倍感遠古先人在島西的這塊土地上篳路藍縷、開疆拓土的斑斑血淚和不斷進化的艱辛步履。此刻,我眼中的付龍園已不再是個簡單荒蕪的田園,而是見證島西早期人類活動的一座歷史博物館。這里出土的每一支魚鏢,每一把石斧,甚至每一只陶器、每一張拓片,也不再是單純的一件文物,它們連綴構(gòu)成了島西先民從農(nóng)耕文明不斷進化的一條歷史長鏈。正是有了這條歷史長鏈的相傳延續(xù),世世代代把根深植在這塊土地上的東方人,學(xué)會了感恩土地,學(xué)會了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生活,所以他們從不嫌棄腳下這塊熾然而貧瘠的土地,世代延續(xù)著一種頑強生存的精神與偉力。尤其是生活在昌化江南岸的老百姓,他們守土重情、儉樸耐勞的秉性以及世代相沿成習(xí)的那種寧可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讀書的尚文重教的民風(fēng),令我深為尊崇與仰望,也使我看到了付龍園遺址閃現(xiàn)的光芒。我想,島西既然有付龍園遠古的昨天,也就必然會有延續(xù)文明的明天
- “掃一掃”關(guān)注融合網(wǎng)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