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調查:三家廠商品牌突出 質量是大問題
10月28日凌晨消息,新浪科技今年8月初發(fā)起的有關國產手機的系列調查獲得各方關注。截止北京時間10月27日20:00整,參與相關調查投票的用戶超過80萬人次。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用戶對華為、聯(lián)想、小米三家手機品牌印象最為深刻;多數用戶選擇購買售價低于2000元的國產手機;國產手機的質量仍然是消費者的最大擔憂。
參與投票用戶超過80萬人次
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上,國產廠商的崛起已經得到各種獨立調查機構的數據證實,其中聯(lián)想、中興兩家廠商的單季度手機出貨量還一度沖進全球前五名。隨著國產手機廠商在產業(yè)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加,新浪科技也順勢發(fā)起了相關的調查活動,以了解用戶對國產手機廠商的整體看法。
新浪科技于今年8月5日推出了首個調查活動,隨后活動獲得各方關注。截止北京時間10月27日20:00整,新浪科技發(fā)起的有關國產手機的品牌印象、購買價位、發(fā)展前景等系列調查共計獲得了超過80萬人次的投票參與。
在這些調查投票中,用戶對于國產手機的品牌印象和購買價位調查最感興趣,這兩項同時進行的調查獲得了超過67萬人次的參與;有關“國產手機的問題”調查也頗受關注,參與用戶也超過了10萬人次。
華為聯(lián)想小米列品牌知名度前三
在最受關注的手機品牌印象調查中,調查獲得了超過67萬人次的參與。截止北京時間10月27日20:00整,華為、聯(lián)想、小米分別獲得18%、17.9%、16.5%的投票,位居品牌印象榜單的前三名。
在這項針對國產手機品牌印象的用戶調查中,獲得第四和第十二名的依次是酷派、魅族、中興、OPPO、步步高、金立、TCL、海爾、海信。
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國產手機的品牌印象基本劃分為兩大陣營,并且是差距懸殊的兩大陣營。
前六名企業(yè)獲得的投票份額都超過14%,這六家企業(yè)共計獲得了近97%的投票,而處于后面排名的六家企業(yè)獲得的投票不足3%,TCL、海爾、海信三家企業(yè)獲得的投票甚至不到0.1%,顯示這些廠商在手機品牌建設上嚴重落后。
高端市場仍是挑戰(zhàn)
雖然國產廠商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非常巨大,但是在這些產品中,中低端手機占了絕大部分份額,在高端手機市場上,國產廠商的影響力仍然很小。
新浪科技的調查結果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這一點。針對國產手機的購買價位調查結果顯示,約57.8%的用戶選擇售價1000--1500元之間的國產手機,29.7%的用戶選擇售價1500--2000元之間的手機,這兩項數據加起來達到87.5%。而售價1000至2000元的手機就是俗稱的千元機,這表明國內用戶對國產品牌最認可的是千元機。
調查結果還顯示,當國產手機的售價超過2000元時,用戶接受度就開始急劇下降,只有4.6%的用戶接受售價2001--2500元的國產手機,2%的用戶接受售價2501-3000元的國產手機。當售價超過3000元時,只有0.6%的用戶可接受。
國產手機面臨多個問題
由于千元機市場的競爭激烈,很多國產手機廠商很難憑借這個價位的產品實現(xiàn)盈利。為了獲得利潤,目前國產廠商都開始朝3000元以上的價位尋求突破。不過在面對三星和蘋果(525.96, -5.95, -1.12%)公司的競爭時,國產手機需要解決好一系列用戶關心的問題。
新浪科技發(fā)起的調查結果顯示,用戶對國產手機的質量、外觀設計、系統(tǒng)易用性等多個問題都很關心,約有34%的受調查用戶認為,質量難以保證是國產手機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外觀設計一般、系統(tǒng)易用性差、售后服務不佳、品牌知名度低、高端機型較少都是國產手機面臨的問題。
- “掃一掃”關注融合網微信號
免責聲明:我方僅為合法的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所發(fā)布的內容提供存儲空間,融合網不對其發(fā)布的內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證:不保證內容滿足您的要求,不保證融合網的服務不會中斷。因網絡狀況、通訊線路、第三方網站或管理部門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導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網,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發(fā)布的內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網目前各產品功能里的內容)僅表明其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的立場和觀點,并不代表融合網的立場或觀點。相關各方及作者發(fā)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傳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更與本站立場無關。相關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臺上發(fā)表、發(fā)布的所有資料、言論等僅代表其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交易等方面的建議。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定并承擔相應風險。
根據相關協(xié)議內容,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已知悉自身作為內容的發(fā)布者,需自行對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負責,因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等所引發(fā)的一切糾紛均由該內容的發(fā)布者(即,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承擔全部法律及連帶責任。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及連帶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相關欄目上所發(fā)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或其他合法權益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經相關版權方、權利方等提供初步證據,融合網有權先行予以刪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機關查處的權利。參照相應司法機關的查處結果,融合網對于第三方企業(yè)用戶所發(fā)布內容的處置具有最終決定權。
個人或單位如認為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上發(fā)布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權益的,應準備好具有法律效應的證明材料,及時與融合網取得聯(lián)系,以便融合網及時協(xié)調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并迅速做出相應處理工作。
融合網聯(lián)系方式:(一)、電話:(010)57722280;(二)、電子郵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對免責聲明的解釋、修改及更新權均屬于融合網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