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訴法修改應確立證據裁判原則
證據是事實認定的基礎和手段。在刑事訴訟中,查明事實真相、認定犯罪行為必須訴諸證據。而大量的司法實踐經驗也一再證明,刑事案件的辦案質量主要取決于證據的質量,沒有確實充分的證據,就說案件事實已經查清楚了是不可能的。為此,近日在河南省鄭州市人民檢察院舉辦的“堅持正確執(zhí)行理念,努力提升辦案質量”座談會上,與會學者與實務界人士紛紛建議,為了強化辦案人員的證據意識,在此次刑事訴訟法修改中應當明確規(guī)定證據裁判原則。
“在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長期以來一直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司法政策,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以事實為根據’沒有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作為根據的事實從哪里來。”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刑事訴訟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宋英輝解釋說,因為事實是過去發(fā)生的,辦案人員包括偵查、審查起訴人員并不知道這個事實,那么,他怎么去認定這個事實?這就要靠證據裁判原則來回答了。
所謂證據裁判原則,是指對于案件爭議事項的認定,應當依據證據。據介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和司法部于2010年6月聯(lián)合頒布了《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一次以立法的方式在我國確立了證據裁判原則。該《規(guī)定》第二條規(guī)定:“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以證據為根據。”
對此,宋英輝解釋說,根據證據裁判原則,如果證據出現問題,認定的事實就會有問題,就可能出現冤假錯案。因此,證據裁判原則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具體要求:第一,認定事實的證據必須是具有證據資格的證據。“所謂證據資格,就是依照法律規(guī)定,該證據材料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可以作為證據納入到訴訟中,進入到法庭審理當中作為法庭證據接受法庭調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要考慮該證據是不是刑訊逼供取得的證據,是不是暴力威脅取得的證據。如果是,就涉及到非法證據的排除問題。”宋英輝說。第二,證據必須是經過法定程序查證屬實的證據。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經過法定的調查質證程序,也就不能作為定罪證據。第三,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必須達到法律規(guī)定的證據標準,即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據宋英輝介紹,目前,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案件證據是否達到證據確實充分的程度是影響辦案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統(tǒng)計,二審及死刑復核程序中的案件,大量問題都是證據問題。因此,他認為,在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guī)定證據裁判原則,不僅有助于糾正我國司法實踐中長期以來形成的“重事實、輕證據”、“重查明、輕證明”的錯誤觀念,還有助于推動我國證據規(guī)則的立法發(fā)展與完善,強化辦案人員的證據意識。
“在刑訴法中確立證據裁判原則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吳宏耀表示,證據裁判原則是現代證據制度的基礎性原則之一。其核心在于強化證據意識,強化證據對于認定事實的基礎地位。因此,在立法中確立這一原則不僅有助于我國證據法原則體系的形成,而且,就司法實踐效果而言,還有助于強化辦案人員的證據收集意識和證據運用意識,推動刑事偵查工作方法的轉變。
吳宏耀建議,應當吸收上述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在刑訴法修正案草案中增加關于證據裁判原則的規(guī)定,以期進一步完善我國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體系。具體規(guī)定如下:“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以證據為根據。沒有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
對此,有多年實務工作經驗的鄭州市二七區(qū)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梁平深表贊同。梁平認為,堅持證據裁判原則,必須做到認定案件事實應當有相應的證據予以支持。一切事實認定都要靠證據說話,沒有證據不能認定犯罪事實。尤其在自偵案件中,有了證據再訊問會比直接訊問犯罪嫌疑人更好。初查的作用,就是為了收集必要的證據。因此,只有立法明確規(guī)定證據裁判原則,牢固樹立沒有證據不能認定犯罪事實的觀念,才能夠有效提升辦案的質量,才能夠有效預防冤假錯案的發(fā)生,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責任編輯:admin)- “掃一掃”關注融合網微信號
免責聲明:我方僅為合法的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所發(fā)布的內容提供存儲空間,融合網不對其發(fā)布的內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證:不保證內容滿足您的要求,不保證融合網的服務不會中斷。因網絡狀況、通訊線路、第三方網站或管理部門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導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網,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發(fā)布的內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網目前各產品功能里的內容)僅表明其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的立場和觀點,并不代表融合網的立場或觀點。相關各方及作者發(fā)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傳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更與本站立場無關。相關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臺上發(fā)表、發(fā)布的所有資料、言論等僅代表其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交易等方面的建議。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定并承擔相應風險。
根據相關協(xié)議內容,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已知悉自身作為內容的發(fā)布者,需自行對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負責,因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等所引發(fā)的一切糾紛均由該內容的發(fā)布者(即,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承擔全部法律及連帶責任。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及連帶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相關欄目上所發(fā)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或其他合法權益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經相關版權方、權利方等提供初步證據,融合網有權先行予以刪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機關查處的權利。參照相應司法機關的查處結果,融合網對于第三方企業(yè)用戶所發(fā)布內容的處置具有最終決定權。
個人或單位如認為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上發(fā)布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權益的,應準備好具有法律效應的證明材料,及時與融合網取得聯(lián)系,以便融合網及時協(xié)調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并迅速做出相應處理工作。
融合網聯(lián)系方式:(一)、電話:(010)57722280;(二)、電子郵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對免責聲明的解釋、修改及更新權均屬于融合網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