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2010年1月31日玉屏侗族自治縣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2010年5月28日貴州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準。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促進自治縣經濟社會發(fā)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結合自治縣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自治縣行政區(qū)域內的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都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和義務。
第三條 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原則。
第四條 本條例所稱的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一)玉屏簫笛制作技藝;
(二)侗鄉(xiāng)趕坳等民族民間傳統(tǒng)習俗;
(三)龍燈吉語、山歌酒歌等具有代表性的侗家民間文學以及傳統(tǒng)表演藝術;
(四)罐罐油茶等侗族特色飲食制作技法;
(五)印山書院、古城墻、風雨橋、鐘鼓樓等與非物質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載體;
(六)侗族服飾以及具有學術、史料、藝術價值的經卷、譜牒、碑碣、楹聯(lián)等與非物質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資料;
(七)其他需要保護的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五條 自治縣人民政府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總體規(guī)劃,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
第六條 自治縣人民政府每年按照不低于上年地方財政收入0.2%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
第七條 自治縣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qū)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一)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機構,承擔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審、鑒定、申報工作;
(二)加強公共文化機構建設,發(fā)揮公共文化機構在傳承、保護、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的作用;
(三)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傳承、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民族民間文化品牌;
(四)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有計劃地進行人員培訓;
(五)倡導開發(fā)創(chuàng)新、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發(fā)展民族民間文化產業(yè)。
第八條 自治縣人民政府鼓勵學術團體和個人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掘、收集、整理、傳承、研究工作。
自治縣人民政府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九條 自治縣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總體規(guī)劃:
(一)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規(guī)劃;
(二)對本行政區(qū)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搜集、整理、研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檔案及數據庫;
(三)組織申報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
(四)對瀕危、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時進行搶救、修繕和恢復;
(五)為命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傳承單位建立檔案。
第十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收藏的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實物,其所有權受法律保護。
自治縣鼓勵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實物的單位和個人,將資料、實物捐贈或者委托給政府設立的研究機構收藏、保管或者展出。對捐贈者,應當給予獎勵,并頒發(fā)證書。
自治縣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在征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和實物時,應當以自愿為原則,合理作價,并發(fā)給證書。
第十一條 自治縣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及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展演活動和影視創(chuàng)作活動,挖掘和創(chuàng)新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民俗活動表演項目,開展非物質文化交流與合作,擴大對外宣傳。
自治縣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玉屏簫笛文化作為學校地方課教學內容。
第十二條 自治縣民族宗教、公安、工商、建設、財政、教育、旅游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第十三條 自治縣人民政府對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可以命名傳承人和傳承單位。
傳承人和傳承單位喪失命名條件的,由自治縣人民政府撤銷其命名。
第十四條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公民,可以申請或者被推薦為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一)掌握和保存重要的非物質文化原始文獻、資料和實物,并且有一定研究成果的;
(二)熟練掌握某種民族民間傳統(tǒng)技藝,在當地被公認為精湛或者有較大影響的;
(三)只有本人和徒弟掌握特殊技藝的。
第十五條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組織或者團體,可以申請為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單位:
(一)掌握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態(tài)、傳統(tǒng)工藝或者制作技藝,并對其進行研究、傳播取得顯著成績的;
(二)以弘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宗旨,開展相關活動,
發(fā)掘和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獨特之處的;
(三)收藏、保存一定數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或者實物,并且有一定研究成果的;
(四)自治縣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方面被公認具有代表性或者影響較大的。
第十六條 自治縣人民政府保護傳承人、傳承單位的合法權益,鼓勵和支持傳承人、傳承單位依法開展有償傳藝、講學及藝術創(chuàng)作、學術研究等活動。開展傳承活動經濟有困難的傳承人、傳承單位,可以申請適當資助或者補助。
傳承人、傳承單位應當在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范圍內開展傳播、展示活動,完整保存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資料、實物、建筑物、場所,按照師承形式或者其他方式選擇、培養(yǎng)新的傳承人。
第十七條 禁止毀壞承載非物質傳統(tǒng)文化遺產的資料或者實物。
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對自治縣保護名錄中承載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筑物、特定場所進行拆除、遷移或者改變原貌。
因國家建設需要拆除的,必須與所有權人達成相關協(xié)議,由自治縣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審查,自治縣人民政府同意,經自治縣人大常委會批準,報上級文化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八條 自治縣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致使納入保護范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或者實物遭受損壞、遺失,尚不構成犯罪的,由自治縣人民政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guī)定,截留、挪用、侵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尚不構成犯罪的,由自治縣人民政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并如數追繳被截留、挪用、侵占的專項資金。(責任編輯:admin)
- “掃一掃”關注融合網微信號
免責聲明:我方僅為合法的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所發(fā)布的內容提供存儲空間,融合網不對其發(fā)布的內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證:不保證內容滿足您的要求,不保證融合網的服務不會中斷。因網絡狀況、通訊線路、第三方網站或管理部門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導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網,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發(fā)布的內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網目前各產品功能里的內容)僅表明其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的立場和觀點,并不代表融合網的立場或觀點。相關各方及作者發(fā)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傳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更與本站立場無關。相關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臺上發(fā)表、發(fā)布的所有資料、言論等僅代表其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交易等方面的建議。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定并承擔相應風險。
根據相關協(xié)議內容,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已知悉自身作為內容的發(fā)布者,需自行對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負責,因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等所引發(fā)的一切糾紛均由該內容的發(fā)布者(即,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承擔全部法律及連帶責任。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及連帶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相關欄目上所發(fā)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或其他合法權益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經相關版權方、權利方等提供初步證據,融合網有權先行予以刪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機關查處的權利。參照相應司法機關的查處結果,融合網對于第三方企業(yè)用戶所發(fā)布內容的處置具有最終決定權。
個人或單位如認為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上發(fā)布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權益的,應準備好具有法律效應的證明材料,及時與融合網取得聯(lián)系,以便融合網及時協(xié)調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并迅速做出相應處理工作。
融合網聯(lián)系方式:(一)、電話:(010)57722280;(二)、電子郵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對免責聲明的解釋、修改及更新權均屬于融合網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