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申遺考驗什么?
2012年9月將申報文本提交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預審,2013年8月前完成全部申遺準備工作并接受國際專家現場評估考察,爭取2014年進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大運河申遺進入“倒計時”。公布預備名單、保護和管理總體規(guī)劃,啟動申報文本編制……工作時間表已精確到了月(詳見本報4月14日文化新聞版)。從2009年啟動,到2014年申報,6年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地將一個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人工運河成功申遺,對所有參與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非同尋常的考驗。
第一道考題是:如何準確認識大運河遺產的價值?
一項絕無僅有的文化遺產
“它是農業(yè)文明時期最具復雜性、系統(tǒng)性、綜合性的超大型水利工程,縱貫中國中東部地區(qū),穿越五大流域,歷經兩千余年,時間空間尺度之大世所罕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如此評價大運河。
中國大運河包括京杭運河、隋唐運河和浙東運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8個省、直轄市,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guī)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xù)時間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運河,被國際工業(yè)遺產保護委員會在《國際運河古跡名錄》中列為最具影響力的水道。
大運河顯示了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的卓越成就。比如它的選線設計,體現出古代中國人民在地形測量、水文勘察、水利規(guī)劃等方面的高超智慧。北京通惠河的白浮甕山河段,起自昌平東南白浮泉,終至甕山泊(今頤和園昆明湖),全長32公里,高差卻僅有4米,如此精密的選線設計令人驚嘆,今天的京密引水渠還是基本沿襲了當時設計的路線。
作為世界唯一一個為確保糧食運輸安全,維持帝國統(tǒng)一的目的,由國家投資開鑿、國家管理的巨大工程體系,大運河還見證著中國漕運制度。位于江蘇省淮安市的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是明、清兩代統(tǒng)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筑群;而位于揚州市的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衙署則是大運河沿線城市中重要的鹽業(yè)管理機構,體現了大運河以漕運、鹽運為主要水路運輸商品的特點。
大運河還是人類和自然聯(lián)合的自然系統(tǒng)人工化工程。因大運河工程而造就了大量的人工化自然景觀,形成了容量達35億立方米的洪澤湖以及北五湖和南四湖(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等人工湖泊。
大運河沿線分布著諸多“因河而生”的城市,江蘇省揚州市就是典型代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因邗溝的開鑿,催生了揚州;1000多年前的隋唐時期,大運河全線鑿通,揚州成了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揚州在世界城市之林中發(fā)出耀眼的光芒;200多年前的清代康乾時期,運河鹽運與鹽業(yè)經濟又一次成全了揚州,使之成為中國發(fā)達農耕文明后期一座開放的商業(yè)大都市。
中國大運河是一條不斷新生、不斷發(fā)展演進的運河,從2000多年前直到今天,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修河”,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使用:水系在變,河道在變,水情在變,水工設施在變,治水理念在變,治水方略在變,管理機構在變,運行機制也在變。而其真實性和完整性正體現在這種動態(tài)的演進過程中。
目前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5條運河,都建于工業(yè)文明時期,不僅時代遠遠晚于中國大運河,而且沒有哪一條能像大運河這樣,蘊含著如此多重的遺產價值,因此,中國大運河是一項堪稱絕無僅有的遺產。
當專家們回答了第一道考題后,下一題接踵而來:國家如何協(xié)調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大運河申遺創(chuàng)造了諸多第一次
3200多公里,涉及8個省、直轄市,35個城市,規(guī)模如此巨大的遺產要申遺,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中國勇敢地迎接著一次史無前例的挑戰(zhàn)。在申遺過程中,國家創(chuàng)造出了諸多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第一次。
第一次為一項遺產申遺創(chuàng)立會商制度。2009年初,由發(fā)改委、財政部、水利部、交通部等與大運河保護相關的13個部委,大運河沿線8個省、直轄市人民政府代表組成的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省部際會商小組成立,就大運河保護規(guī)劃、預備名單和大運河保護條例等工作進行了有效地協(xié)商,促進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
第一次運用法律手段提升一項遺產的保護水平。由于大運河保護涉及面非常寬,水利、交通、文物等,沒有哪個行業(yè)法能全部涵蓋,各法的規(guī)定之間亦不時有互相矛盾的現象出現。為解決各地在保護管理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有效地推進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從申遺啟動伊始,制定《大運河保護條例》的工作就一直在同步進行。目前,條例草案稿已形成,正在征求意見和進一步修改完善。
第一次為一項遺產制定國、省、市的三級保護規(guī)劃。保護規(guī)劃是大運河保護和申遺最重要的科學依據,大運河沿線的35個城市都編制了大運河遺產保護規(guī)劃,對轄區(qū)內的運河遺產有清晰的界定,劃定了遺產點段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提出明確的保護管理要求。
各省級的保護規(guī)劃要在今年8月底之前完成,報國家文物局審核同意,并在今年年底前由省級人民政府頒布實施。目前,北京、天津、河北、江蘇等省市省級保護規(guī)劃已完成,主要是協(xié)調本省內、跨地市運河遺產的保護問題。國家級保護管理總體規(guī)劃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東南大學等全國近10家文化遺產保護科研機構共同完成。他們在各省市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對3200多公里大運河沿線的遺產進行了全面調研、分析和評估,提出了大運河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基本原則、管理規(guī)定和措施。目前,國家級的保護規(guī)劃已編制完成并在征求各有關部門意見后,修改完善。至此,大運河遺產保護緊密銜接、層次分明的規(guī)劃框架體系初步建立。
第一次發(fā)動如此廣泛的民眾參與。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政府和文化遺產專家都認為必須要搭建公眾能夠深入參與的平臺。“大運河遺產小道”就是這種平臺。通常被稱為“大河小道”的這些小道,不是簡單的旅游線路,它們分布在大運河兩岸100米范圍內,反映運河文化、風貌、歷史等。2009年6月13日,“中國文化遺產日”,第一條“大河小道”在北京市大運河通州段奠基。2010年,這個概念開始更加廣泛地推廣開來,“大河小道工作室”應運而生。這個活躍群體以志愿者的形式自發(fā)地開始建設有關大河小道的百度百科、博客、網站,組織相關的騎行活動,并帶動了一大批的活躍分子。同年夏天,首都師范大學和寧波大學的部分師生、“大河小道工作室”的成員,以及相關文物專家組成了自行車隊,沿著大運河(寧波段)騎行120公里,對運河文化遺產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考察、調研。寧波市文廣新局文物處的處長鄔向東說:“大河小道方便了公眾親身體驗、研究和保護運河,騎行活動使人們能用一種比較活潑自在的方式,參與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活動。”
大運河申遺最大的考驗是對遺產所在地政府的認識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的要求。
世界申遺史上的創(chuàng)舉
大運河保護和申遺雖然是國務院統(tǒng)一部署、各有關部委直接參與推動的國家文化工程,但仍然需要充分發(fā)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正如東南大學教授朱光亞所說:“我們不能把保護的責任全部推卸到北京的專家頭上,把保護的重擔只壓在國家文物局頭上。”
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多年來的工作實踐已經反復證明,遺產地政府的認識和工作力度是足以決定申遺成敗的關鍵。江蘇省無錫市對申遺工作相當重視,四套班子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文物、水利、規(guī)劃、交通、國土、環(huán)保等部門積極配合,工作細化到相關區(qū),由區(qū)委書記負責,明確目標、定期考核,形成了推進運河保護利用的強大合力。4月10日,記者在大運河無錫段的清名橋歷史街區(qū)看到,跨塘橋至清名橋1.5公里的古運河,寬約20米,兩岸人家枕河而居,老屋店鋪,粉墻黛瓦,高低錯落,古橋、古寺、古塔、古窯、古廟、古街、古民居沿著古河線性呈現,難怪全國政協(xié)“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團”稱之為“最具原生態(tài)風貌的古運河文化絕版之地”。
與無錫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有的地方對此項工作重視不夠,缺乏積極主動性,等、靠、要的思想相當嚴重,造成運河遺產保護和環(huán)境整治等申遺準備工作進度極不平衡:浙江、江蘇、北京等已經完成了相關的準備工作,但某些地方的重要遺產點依然被垃圾覆蓋,資源調查和檔案建設等基礎工作尚未展開。有的地方重開發(fā)輕保護,違法建設案件屢有發(fā)生,甚至出現了儀征市為了商業(yè)利益不顧主管部門三令五申,肆意破壞儀揚運河通濟閘遺址的惡劣事件。
涉及8個省、直轄市,35個城市的大運河遺產整體申報世界遺產,關系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它體現的不僅僅是中國文化遺產事業(yè)的水平,更是整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是全民素質、執(zhí)政能力的體現。大運河聯(lián)合申遺辦主任顧風認為:“無論是從獨特性,還是從影響力來看,大運河申遺都可稱得上是理直氣壯,但是談價值最終還要具體地落實到遺產點,這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迄今為止,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上還沒有哪項遺產具有中國大運河這樣的復雜性、特殊性,大運河申遺可謂是世界申遺上的創(chuàng)舉,充分反映了中國政府對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視、支持、決心和魄力。面對世界的考驗,我們昂首挺胸。
(責任編輯:admin)- “掃一掃”關注融合網微信號
免責聲明:我方僅為合法的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所發(fā)布的內容提供存儲空間,融合網不對其發(fā)布的內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證:不保證內容滿足您的要求,不保證融合網的服務不會中斷。因網絡狀況、通訊線路、第三方網站或管理部門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導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網,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發(fā)布的內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網目前各產品功能里的內容)僅表明其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的立場和觀點,并不代表融合網的立場或觀點。相關各方及作者發(fā)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傳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更與本站立場無關。相關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臺上發(fā)表、發(fā)布的所有資料、言論等僅代表其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交易等方面的建議。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定并承擔相應風險。
根據相關協(xié)議內容,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已知悉自身作為內容的發(fā)布者,需自行對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負責,因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等所引發(fā)的一切糾紛均由該內容的發(fā)布者(即,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承擔全部法律及連帶責任。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及連帶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相關欄目上所發(fā)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或其他合法權益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經相關版權方、權利方等提供初步證據,融合網有權先行予以刪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機關查處的權利。參照相應司法機關的查處結果,融合網對于第三方企業(yè)用戶所發(fā)布內容的處置具有最終決定權。
個人或單位如認為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上發(fā)布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權益的,應準備好具有法律效應的證明材料,及時與融合網取得聯(lián)系,以便融合網及時協(xié)調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并迅速做出相應處理工作。
融合網聯(lián)系方式:(一)、電話:(010)57722280;(二)、電子郵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對免責聲明的解釋、修改及更新權均屬于融合網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