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五年之痛、七年之癢
若將小米的發(fā)展,看作是其與消費者的一段婚戀關系,那么“五年之痛,七年之癢”則是小米這兩年正在經歷的。
2015年,小米進入第五年,今年小米進入第七個年頭。若回溯小米過去的發(fā)展歷程,則可以說小米是挺過了“五年之痛”,正進入“七年之癢”這一關鍵考驗期。而在婚戀關系中,“七年之癢”將是最后一個大考,挺過了則是十年之約,攜手前行;挺不過,則有可能是分道揚鑣。
面對大考之年,雷軍在小米七周年慶典之后的第一次手機業(yè)務動員會,說到“手機是小米的根基,我們一定要聚焦把手機做好!今年三大核心工作: 創(chuàng)新、質量和交付!創(chuàng)新,堅持核心技術突破,繼續(xù)探索黑科技;質量,一定要在質量上超過友商;交付,一定要系統(tǒng)解決經常性缺貨問題!只有做到這三條,小米才能在激烈的手機市場生存下來,成長壯大!”
若是時間能夠回溯,可能2015年,雷軍不會說出“2015年,小米要朝著8000萬至一億部的銷量目標奮斗”這一句讓其業(yè)界緊盯其銷量,至今仍令其后悔不已的話。但如是站在2014年來看,雷軍說出這句話,倒也似乎是情理之中。從多個方面來看,當時的小米的確是中國智能手機的代表。
從2010年一碗小米粥“鬧革命”開始,小米成長歷程可謂是令人驚嘆,在短短幾年之內,就將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格局來了一次地覆天翻。
在銷量上,自2011年首次開賣智能手機以來,到2014年,小米都可以說爆款的代名詞;厮菪∶椎匿N量數據,可以看到:2011年12月,小米手機第一輪開放購買,三個月后售出第100萬臺;2012年6月7日銷量突破300萬臺,2012年小米手機全年實現出貨719萬臺,銷售額為126.5億元;2013年小米手機出貨1870萬臺,同比增長260%,銷售額316億元,同比增長150%;2014年小米手機出貨量6112萬臺,同比增長227%;銷售額743億,同比增長135%。
伴隨銷量爆發(fā)而來的則是資本對其的青睞有加以及人才的紛紛歸附。諸如在估值上,小米估值可謂是一年一次大跨越。從2010年的2.5億美元接連跳升至2011年的10億美元、2012年的40億美元、2013年的100億美元、2014年的450億美元。在短短幾年之內,從估值上來說,小米的已是僅次于BAT的存在。
在銷量與估值的大躍進之下,伴隨而來的則是國產智能手機廠商們對小米模式的瘋狂模仿;ヂ摼W思維似乎成為了能讓他們在短時間內躋身巨頭小米的萬能良藥;ヂ摼W思維、模式、參與感、鐵人三項等等被它們奉為圭臬,互聯網思維似乎可以包治百病。一時間傳統(tǒng)廠商們紛紛推出互聯網手機品牌,各路資本也進入這一市場,以互聯網手機的名義企圖再造一個小米。儼然,彼時的小米已經是國產所膜拜的對象,是標桿所在,在國內市場,可以說其地位與蘋果無異。
雷軍與他的小米,也走上了“人生巔峰”,一時風光無限。見諸媒體報端的是“小米將是蘋果、三星最為可怕的對手,是中國的蘋果”等等。而在2014年的烏鎮(zhèn)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雷軍更是立下了一個小目標:“可能過5—10年小米就可以做成世界第一的智能手機公司”。
但正所謂福兮禍之所伏。在小米高速發(fā)展四年之后,迎接他的不是下一個高峰,而是一段低谷?梢哉f2015年、2016年乃至今年,都將是小米的磨礪期。小米需要感受的是從巔峰墜落的苦楚。
從銷量數據來看,2015年雖然在國內市場銷量依舊是第一,但卻沒能完成小米在年初立下的至少8000萬的銷量目標。而2016年,小米智能手機的銷量則更可以說是急轉直下。據IDC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6年,小米全年出貨量同比下跌達36%,市場份額也從2015年的15.1%下跌到如今的8.9%。
回望小米這七年的巔峰低谷,倒也是能夠看到這業(yè)界的人情冷暖,世間百態(tài)。在小米巔峰之時,媒體業(yè)界喊出的是“小米將是蘋果在中國市場的最大威脅”,看到時的是廠商們的紛紛效仿;而在低谷之時,見諸報端的則是懷疑聲討四起,以往模仿小米的互聯網廠商們,卻開始改換門庭,喊出了互聯網手機已死。
而從這個層面來說,小米其實也是中國智能手機廠商們的一面照妖鏡?闯龅氖侵袊T多智能手機廠商的盲目跟隨而無自身發(fā)展堅定發(fā)展戰(zhàn)略的尷尬現實。
當下更為值得討論的是:挺過“五年之痛”的小米又能否挺過“七年之癢”,與用戶來一場十年之約,進入下一個發(fā)展新紀元?
從諸多層面來看,小米依舊是有機會的。
在此前文章中,我曾談到,小米經歷“五年之痛”的核心原因在于:一是過往對新技術趨勢把控不足、缺乏核心科技,供應鏈掌控不足,產能受限;二是在消費升級的檔口下,小米性價比模式理性有余卻感性不足,忽視人性世俗力量;三是線下渠道建設上存不足。而在經過近三年的潛心發(fā)展,修煉內功之后,小米的這些短板已經開始逐漸補足。
諸如在專利上,自2015年以來,小米的專利申請量進入了高速發(fā)展期。數據顯示:2015年,小米發(fā)明專利申請就達到3738項,專利受理量達到3138件,2016年,小米聯合創(chuàng)始人林斌透漏,小米2016年專利申請總數目標突破10000件不成問題。專利受理量達到3280件。而在自身積極申請專利的同時,小米也在積極的向科技巨頭們購買專利和交叉授權,成為了美國市場的專利大買家之一。諸如在2016年,微軟就出售了1500項專利給小米。可以預見,隨著專利授權的逐漸落實,在未來幾年,小米的專利庫將會得到極大的提升。而這對于擴展海外市場,應對專利掣肘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專利提升的同時,小米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核心技術的掌控能力也得道了進一步的提升。小米MIX與松果處理器的推出,也讓小米向外界證明了其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小米MIX上,我曾談到:小米MIX集全陶瓷結構機身和全面屏幕于一身,其高達91.3%的超高屏占比在亮屏狀態(tài)下毫不夸張的說是真的極富視覺沖擊力和未來科技感,其帶來的震撼可以說在國內尚屬首次。也從顯示來看,小米MIX的全面屏幕,也正在成為市場的潮流。而在今年推出的松果處理器——澎湃S1,則讓小米有了造芯的能力。雖然這條還有待完善,但是小米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在未來幾年,小米或將在處理器上不受制于人?梢哉f小米的探索黑科技,已經是初見成效。也使小米進入中高端市場又了底氣所在。
第三則是新興市場耕耘開始迎來收獲期。在國際市場的開拓方面,小米相對而言算得上是一位先行者。其實早在2014年,小米就開始著手開拓東南亞和印度等新興市場。而當前在印度市場,歷經多年耕耘之后,小米也似乎開始迎來收獲期。雷軍此前在微博表示:紅米Note4X 在印度創(chuàng)造了新紀錄,在電商平臺上,45天突破了100萬臺銷量,成為了印度最熱銷的手機。而據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調查報告顯示:小米在2016年第四季度躋身印度三大手機制造商之列,當前,小米手機正成為印度市場最受歡迎的智能手機,有26%的印度消費者表示小米手機將是其今年的換機首選。”
第四則是國內市場的渠道建設已初獲得成效。2016年,小米就已經在線下渠道建設上開始補課。通過小米之家自營渠道、蘇寧國美等公開渠道以及與電信運營商合作的三線并行策略,在擴充渠道建設上小米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數據顯示:當前小米之家、小米專賣店累計數量已經達到了70家。城市覆蓋能力得道了進一步的提升。而從整體趨勢來說,未來智能手機的渠道分布更可能將會是線上線下均衡式發(fā)展。而在線上渠道,小米則是占據優(yōu)勢。
第五則是生態(tài)鏈企業(yè)布局在物聯網大勢下占據先機。小米不僅僅是小米手機,其更是一個龐大的軟硬件生態(tài)合集。在此前,小米通過投資扶持,構建起了小米生態(tài)聯盟。而小米生態(tài)聯盟所出產的產品,則是幾乎覆蓋了消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前,據創(chuàng)業(yè)家傳媒統(tǒng)計,小米生態(tài)聯盟總量品類已經達到了201款之多,并且其中諸多產品已經做到了市場數一數二的位置。諸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小米手環(huán)、小米充電器等等。而在物聯網、智能家居的發(fā)展大勢下,小米的生態(tài)布局顯然是走在了各大廠商的前面,在這場競爭中開始占據先機。
本文作者簡介:鄰章,中國心理學家大會代表,心理咨詢師!疚⑿盘枺篫Lxgic,微信公眾號:kejilinzhang】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融合網立場。如對本文有異議,請及時與融合網值班編輯聯系與溝通。)
(責任編輯:方向)- “掃一掃”關注融合網微信號
免責聲明:我方僅為合法的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所發(fā)布的內容提供存儲空間,融合網不對其發(fā)布的內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證:不保證內容滿足您的要求,不保證融合網的服務不會中斷。因網絡狀況、通訊線路、第三方網站或管理部門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導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網,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發(fā)布的內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網目前各產品功能里的內容)僅表明其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的立場和觀點,并不代表融合網的立場或觀點。相關各方及作者發(fā)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傳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更與本站立場無關。相關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臺上發(fā)表、發(fā)布的所有資料、言論等僅代表其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交易等方面的建議。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定并承擔相應風險。
根據相關協(xié)議內容,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已知悉自身作為內容的發(fā)布者,需自行對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負責,因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等所引發(fā)的一切糾紛均由該內容的發(fā)布者(即,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承擔全部法律及連帶責任。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及連帶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相關欄目上所發(fā)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或其他合法權益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經相關版權方、權利方等提供初步證據,融合網有權先行予以刪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機關查處的權利。參照相應司法機關的查處結果,融合網對于第三方企業(yè)用戶所發(fā)布內容的處置具有最終決定權。
個人或單位如認為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上發(fā)布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權益的,應準備好具有法律效應的證明材料,及時與融合網取得聯系,以便融合網及時協(xié)調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并迅速做出相應處理工作。
融合網聯系方式:(一)、電話:(010)57722280;(二)、電子郵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對免責聲明的解釋、修改及更新權均屬于融合網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