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千年文化追尋 從世界遺產到《土樓神韻》
![](http://www.36536526.com/uploads/allimg/110330/12_110330101444_1.jpg)
![](http://www.36536526.com/uploads/allimg/110330/12_110330101458_1.jpg)
他們的身份定位,歷經千年方才清晰;他們的土樓家園,已傲然立于世界文化遺產之列。他們散布在臺海兩岸,他們下南洋,他們走四方。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他們——客家人。
3月15日,由沈好放執(zhí)導,俞智先、廉越執(zhí)筆的央視年度大戲《下南洋》落幕。央視索福瑞全國網數(shù)據顯示,這部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電視劇以4.56%的收視份額,僅次于央視3·15晚會,排名當日全國電視收視排行榜第二。
再往前的新年伊始,2月22日,第二屆海峽兩岸“客家之歌·桃園春風”大型電視晚會在臺灣桃園巨蛋體育館上演。這個慶?图夜(jié)日“天穿節(jié)”的文化交流活動,帶來了臺灣客家的集體狂歡。
此前的2月20日,展現(xiàn)客家文化的大型歌舞《土樓神韻》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更是讓客家文化在國家級藝術殿堂展現(xiàn)。
一時間,客家文化走進了北方民眾的生活,成為又一個文化熱點。這個讓許多民眾感覺陌生,甚至不知所云的群體,也引發(fā)了許多疑問:客家人從哪里來?為何形成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跋涉在崇山峻嶺間的高門華胄”
展現(xiàn)客家文化的《下南洋》和展現(xiàn)山東文化的《闖關東》、展現(xiàn)晉商文化的《走西口》被人譽為央視“遷徙三部曲”,反映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大移民歷程。在華夏數(shù)千年歷史上,還有廣府人、閩南人、客家人的三大遷徙。
即將赴央視《百家講壇》欄目講述“福建土樓與客家文化”的福建省閩西博物館負責人孫國亮介紹,廣府人、閩南人、客家人都經歷了漫長的遷徙過程。他們的祖先,都生活在當時的中原地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50萬大軍“南戍五嶺”。秦末群雄逐鹿,大軍滯留當?shù)?ldquo;與越雜處”,在趙佗的領導下建立了南越國,成為廣府人的第一批成員。北宋末年,開封大批民眾南遷嶺南,途經廣東省南雄市珠璣巷。此時的南遷漢人與早期廣府人融合成為新廣府人。南雄珠璣巷,成為廣府人的族群認同。
西晉“八王之亂”及隨后的“五胡亂中華”,導致大批黃河、洛水流域民眾南下到達福建沿海,他們把這里的一條江命名為“晉江”,以示自己是晉人;他們的語言被稱為“河洛話”(或稱“福佬話”)。唐朝初年,光州固始(現(xiàn)河南固始縣)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入閩平亂,開發(fā)了現(xiàn)廈門、漳州區(qū)域,隨行人員不少定居于此,成為閩南人的第二個來源。五代時期,光州固始人王審知“悉舉光、壽兵五千”開創(chuàng)了閩國,成為閩南人的第三個來源。由此,光州固始成為閩南人公認的淵源。
和廣府人、閩南人先祖遷徙交錯的是客家人先祖的遷徙。
按照客家文化研究鼻祖羅香林的研究,客家人經歷了五次大的遷徙。這種判斷逐漸成為學界主流,并被客家人認同。
第一次是在“五胡亂華”時期的“衣冠士族”南渡,這些人大多滯留在江淮地區(qū),部分到達江西排灣等地。東晉王朝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安置他們,予以各種優(yōu)待。這股遷徙潮持續(xù)170多年,遷移人口近200萬。這被稱為是客家人的孕育期。以報告文學和影視政論片創(chuàng)作蜚聲文壇的客家籍作家張勝友風趣地說:“那時的自發(fā)遷徙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如安全保衛(wèi)和經濟保障等。所以,客家先祖要么是高官顯貴,要么是富豪之家。按照今日的說法,就是‘大官大款’。”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黃巢之亂”破壞了江淮的寧靜,迫使人們繼續(xù)遷徙,大部分人來到閩西贛南地區(qū)。在翻越了武夷山脈后,這批客家先祖大多在現(xiàn)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駐留,故而“寧化石壁村”成為客家人的族群認同。第三次遷徙則是靖康之恥到元滅南宋期間,中原漢人大批南遷到閩西贛南地區(qū),和擁有共同文化信仰的原南遷漢人融合在一起,部分則往粵東一帶遷徙。由此,閩西贛南粵東地區(qū)成為客家人大本營;客家人的群體定型。
因為那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都編入“客籍”,當?shù)厝朔Q呼客家先民為“客籍人”,并逐漸演變?yōu)?ldquo;客家人”。這個他稱性的名詞,后來成為客家人的自我認同。更具悲情意義的是,這種認同也是客家先民長期遷徙形成的“處處無家處處家,日久他鄉(xiāng)即故鄉(xiāng)”這樣“做客人家”的族群心態(tài)。
張勝友一直希望為客家人寫首歌,可在這厚重的歷史前遲遲不知如何落筆。一次,他從北京飛往廈門,當聽到空姐說飛機已經飛過黃河就要飛越長江時,客家先民跨越黃河、長江直至汀江畔的一幅幅圖景浮出腦海,他當即撕下飛機上的衛(wèi)生袋,寫下那首著名的《土樓謠》:“漫漫黃塵兮山高路長,訴說著一曲千年惆悵;依依土樓兮圓圓方方,珍藏起多少客家夢想?”
此后,客家人經歷了兩次大遷徙。一次是“湖廣填四川”以及明末“入臺”;一次是太平天國時期廣東“土(著)客(家)械斗”導致的向廣西、海南等方向的遷徙。此外,南宋以來,客家人陸續(xù)通過海路和陸路向外遷徙,包括《下南洋》中描繪的“契約華工”等。
據估計,客家人分布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約有1.2億人,中國內地約有7000萬人,所謂“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其中,香港華人1/3是客家人;臺灣有1/5到1/4是客家人。除閩贛粵外,湖南、廣西、四川等地也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客家人。東南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有許多客家人,典型表現(xiàn)是有不少“永靖同鄉(xiāng)會”。永,是福建永定;靖,是福建南靖。這兩個“純客縣”是著名的僑鄉(xiāng),有著世界遺產“福建土樓”。
可供借鑒的是,作為客家人的孫中山先生當年在海外募款,即得到海外客家同胞的大力支持。
當前,西方學界對客家人的評價是:“東方猶太人”“跋涉在崇山峻嶺間的高門華胄”。
歷盡艱辛的“客家”正名路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客家人”受到不少誤解。即便現(xiàn)在,許多人也會混淆廣府人、客家人、閩南人,最具典型意義的說法是“客家人是漢族人嗎”。
現(xiàn)在學界習慣對漢民族進行民系劃分,如北方民系、廣府民系、客家民系。“民系”這個概念,由羅香林創(chuàng)立。正是羅香林,讓“客家”正本清源,恢復原有榮光。
由于客家先民所居地區(qū)山高林密,不適耕作,隨著人口膨脹,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外遷徙,使得客家人和當?shù)厝说拿芗せ,加上客家?ldquo;聚族而居”的特點,“土客械斗”盛行。19世紀中期,廣東開平、恩平、臺山等地爆發(fā)土客大械斗,持續(xù)12年,死傷數(shù)十萬。在這種情況下,廣府人對客家極盡排擠。1905年,廣東順德人黃杰編寫的教科書《廣東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里,稱客家人“非粵種,亦非漢”,一時輿論嘩然。
幼年險些喪命于土客械斗的廣東興寧人羅香林,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歷史系,先后師從王國維、梁啟超、朱希祖、陳寅恪、顧頡剛等大師的歷史學家,他用自己的研究,實現(xiàn)了“為客家明利弊、辨得失,昭告于同群”的兒時夢想。
1933年,羅香林發(fā)表25萬字的《客家研究導論》一書,開創(chuàng)性地運用譜牒、史書等論述了客家“為中原衣冠舊族”“為避戰(zhàn)亂南遷”“歷經五次大遷移”等觀點。此后,他撰寫了《客家源流考》、《客家遷徙及分布地圖》等作品,全面闡釋客家的源流、分布、語言、特性。羅香林首創(chuàng)“民系說”,認為由于自然環(huán)境、外族關系、內部演化,會導致一個民族分化為不同民系。由此,漢民族被分為八大民系,客家成為唯一不按地域劃分的民系。
“可以說,他為數(shù)千萬客家人尋回了遺失千年的根,找回了屬于他們的身份與榮耀。”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譚元亨曾如此評價羅香林的研究。
羅香林的《中國族譜研究》一書,也使得族譜學成為繼甲骨學、敦煌學、簡牘學后又一史學研究新領域。這一研究,正是根植于客家文化?图胰诵交鹣鄠,最看重的就是族譜。幾乎每個客家人都能上溯數(shù)十代的祖先,甚至按照族譜可以找到每一位祖先。 如臺灣簡姓,出自南靖簡姓;隨著兩岸編修族譜工作的進展,他們了解到南靖簡姓出自永定簡姓,明白宗祠在永定縣的洪源村。按計劃,臺灣簡姓祭祖團將于今年回鄉(xiāng)祭祖。按簡姓族譜,簡姓先后在山西、河北、四川、江西等地居住,中古始祖為蜀漢昭烈帝劉備的兒時好友簡雍,F(xiàn)在的四川省簡陽市,正是得名簡雍。
1978年,羅香林去世,但客家人的文化追尋沒有停止。謝重光、周建新、梁昌俊等研究者陸續(xù)從客家文化的細節(jié)如建筑、服飾、習俗等方面著手,描繪客家文化的面貌。華南理工大學成立了目前國內最大的客家文化研究所,推出了《客家文化史》、《重繪廣府、客家的文化地圖》等作品,并打造《客家研究文叢》等品牌。此外,如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等機構,也涉及兩岸客家同胞研究,客觀上推動了對客家文化的研究。
“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
談到客家,人們第一想到的或許就是客家土樓。這個或圓或方的奇特建筑,往往或獨立或組合,或在溪邊或在山腳,營造出一片清雅恬淡、安樂祥和的氛圍。
冷戰(zhàn)時期,美國的間諜衛(wèi)星鬧過一個笑話。當時,美國間諜衛(wèi)星在對中國拍照偵察時發(fā)現(xiàn),福建西部山區(qū)分布著大量不明的大型建筑。美國方面認為是“核反應堆”,著實緊張了一陣。據說,美國人設法讓永定籍臺胞回鄉(xiāng)拍了照片,才知道那是躋身中國五大民居的客家土樓。“我看過相關的文獻和照片。”張勝友肯定了這個軼聞。
美國人的誤判和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茂本計一郎的形容相近:“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此后,土樓這一東方血緣倫理關系和聚族而居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見證逐漸走向世界。
1986年4月,在美國洛杉磯世界建筑模型展覽會上,“圓樓王子”振成樓與雍和宮、長城并列為中國三大建筑。上世紀90年代,承啟樓成為中國民居郵票中的福建民居圖案,風靡中國。土樓營造技藝,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土樓營造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徐松生介紹,土樓以石為基,以生土為主要原料,雜以蜂蜜、糯米等,分層交錯夯筑,配上竹木作墻骨牽拉,丁字交叉處則用木定型錨固,十分牢固。如永定環(huán)極樓曾在7級地震中,墻體震裂20厘米后仍自行復合。華安二宜樓在1934年被迫擊炮轟,但安然無恙。
土樓的大門往往用10厘米厚的雜木制成,外釘鐵板,有的樓門上還裝有防火水槽。土樓底層不開窗戶,低層則窗戶狹小,除用于通風納光外,也便于狙擊入侵之敵。一幢土樓往往能容納數(shù)百人,可有四層、數(shù)百個房間。土樓的使用分層也很明確,如底層一般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四層是居室。由于都用生熟土夯筑,故而底層墻體很厚,一般為2米,墻高則達10米以上。土樓分方形、圓形、府第式、混合式。其中圓形土樓有單環(huán)或多環(huán),如承啟樓有4環(huán),按易經八卦布局。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文斯·安德烈考察后評價:“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建筑模式。”
這種建筑風格和客家人的生存條件有關。在客家先民來到本地后,由于山區(qū)猛獸、盜匪多,需要建筑防御性較強的建筑,因此土樓往往大門一關自成天地。此外,由于客家人是典型的宗法社會,故而土樓容量大,且有明顯的地位區(qū)別,如往往都圍繞著核心如祖堂、主樓向外擴展。
土樓從居住場所,到現(xiàn)在的世界遺產,有著坎坷的經歷。
1988年9月,研究閩西南土樓卓有成效的福建省建筑設計院負責人黃漢民發(fā)表了他的代表作《福建圓樓考》,將土樓提升到國際學術研究的重要層次。
1998年3月,熱心于土樓研究的永定人胡大新聽聞武夷山申報世遺的消息后,動了為土樓申遺的念頭。當年5月,永定客家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成立。
2000年4月,福建省省長辦公會議決定,永定、南靖、華安三地土樓聯(lián)合以“福建土樓”的名義聯(lián)合申報世界遺產。
2007年,“福建土樓”成為我國2008年世界遺產唯一申報項目。
2008年7月7日,“福建土樓”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發(fā)揚光大客家文化
據統(tǒng)計,永定客家土樓現(xiàn)有2.3萬多座。其中,承啟樓、振成樓、福裕樓、奎聚樓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初溪土樓群等7處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定縣文化委員會主任徐建國表示,守護好土樓這份世界遺產,是一種承諾,更是一種責任。該縣從政府機制、市場運作等方面都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努力。如成立了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委員會,下設客家土樓文化研究院和客家土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除了推進對土樓營造技藝、客家禮儀等方面的研究,還通過市場機制推進“土樓神韻”劇場、客家文化城的建設。
去年以來,永定縣依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出臺了《福建(永定)土樓保護管理規(guī)定》等4個規(guī)范性文件,并在福建省率先設立縣級文物局,從體制機制方面為這一文化瑰寶的守護、傳承和運用提供保障。具體的舉措則包括設立福建土樓博物館,編制23座世界遺產本體土樓維修方案,為承啟樓建立三維數(shù)字模型等。
《土樓神韻》總導演賴永生在創(chuàng)作這一歌舞時思緒萬千。最終,他決定以土樓客家人發(fā)展歷程為主線,以客家土樓為背景、以客家風情為基調,用原生態(tài)山歌和客家民間的勞動、生活化場景等再現(xiàn)中原漢民輾轉遷徙的艱辛歷程,表現(xiàn)堅韌不拔、開拓進取、愛國愛鄉(xiāng)、團結互助、崇文重教、敬祖睦宗的客家精神。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上,這部歌舞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這種效果,在去年的臺灣之行中已經出現(xiàn)。2010年5月2日至11日,永定縣組團赴臺開展經貿文化交流,《土樓神韻》成為重頭戲。5月6日,參訪團在臺灣省臺北縣舉辦了《土樓神韻》演出。馬英九發(fā)來賀電說:“透過今晚精彩的表演,相信大家可以進一步了解土樓的人文歷史和民俗風情,并促進兩岸的文藝交流,共創(chuàng)中華文化新貌。”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祖籍永定縣下洋鎮(zhèn)的吳伯雄和3000多位臺灣客家鄉(xiāng)親觀看了演出。賴永生回憶,臺北縣的闕先生觀看演出后對他說:“臺灣有500萬客家鄉(xiāng)親。我們非常希望《土樓神韻》能到苗粟、桃園等客家鄉(xiāng)親比較多的縣市巡回演出。”
在通過客家文化推進兩岸交流和對外交往上,永定在2010年還有不少作為。6月22日,兩岸客家文化研究院在振福樓揭牌;3月5日,永臺婦女客家山歌大賽在振成樓前舉行,40名臺灣歌手和27名永定歌手同臺打擂;10月14日,美國中國文化周期間,永定土樓模型在加利福尼亞州長灘州立大學展出。
普通民眾對客家文化的傳承、發(fā)展的貢獻令人感動。
年過古稀的簡慶祺,是永定縣培豐鎮(zhèn)一名退休教師,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培豐客家十番樂隊負責人,曾于2004年自費印刷了300本集工尺譜、簡譜與五線譜于一體的《大排十番十六首》。這支樂隊演奏的是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閩西客家十番音樂。這個沒有編制、沒有經費保障的“草臺班子”,憑著幾位成員的退休工資、兒女們的支持堅持了十多年。簡慶祺的兒子簡海仁還把合辦的體育協(xié)會的場地提供給樂隊排練。“這是我們客家文化的代表,再苦難也要好好傳承下去。”簡慶祺老人說。他的孫子加入了傳承的行列,縣、鎮(zhèn)相關部門也開始關注這支隊伍。
這種努力并非只在永定,福建南靖、廣東梅州等地同樣如此。吳漢光擔任副會長的福建客家聯(lián)誼研究會,則在更高的層面上努力。在研究會的努力推動下,客家祖地生態(tài)文化保護與建設,被納入《福建省客家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規(guī)劃綱要》,以及福建省“十二五”規(guī)劃。
《下南洋》由廣東省委宣傳部推出,但這部在永定取景,并以“簡肇慶”這樣典型永定人為主角的電視劇,透出了深深的“天下客家是一家”的情懷。該劇主題曲《阿哥出門下南洋》是永定客家山歌大王李天生的客家話原唱;客家土樓是客家人族群團結凝聚的象征;全劇的紅腰帶,更仿佛是烙在客家人身上的重情重義的標記;客家人獨特的合八字、上燈等習俗也讓客家人倍感親切。
《下南洋》編劇廉越在永定只呆了兩天,但她深深感受到了永定人的熱情與親密。“客家人有著北方人的豪爽、真誠、質樸,一下化解了我這個北方人的陌生感。李天生老人在給我演唱客家山歌時,認真而鄭重。一首哀怨的《過番歌》,讓我決定要向導演推薦用他的聲音唱主題曲。”廉越對她當初對著《客家話和廣東話大辭典》苦苦補習客家文化的情景也是頗為懷戀。
如今,客家群體已形成了若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活動,如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等?图椅幕噩F(xiàn)榮光,就在前方。
(責任編輯:admin)- “掃一掃”關注融合網微信號
免責聲明:我方僅為合法的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所發(fā)布的內容提供存儲空間,融合網不對其發(fā)布的內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證:不保證內容滿足您的要求,不保證融合網的服務不會中斷。因網絡狀況、通訊線路、第三方網站或管理部門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導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網,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發(fā)布的內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網目前各產品功能里的內容)僅表明其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的立場和觀點,并不代表融合網的立場或觀點。相關各方及作者發(fā)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傳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更與本站立場無關。相關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臺上發(fā)表、發(fā)布的所有資料、言論等僅代表其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交易等方面的建議。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定并承擔相應風險。
根據相關協(xié)議內容,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已知悉自身作為內容的發(fā)布者,需自行對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負責,因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等所引發(fā)的一切糾紛均由該內容的發(fā)布者(即,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承擔全部法律及連帶責任。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及連帶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相關欄目上所發(fā)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或其他合法權益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經相關版權方、權利方等提供初步證據,融合網有權先行予以刪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機關查處的權利。參照相應司法機關的查處結果,融合網對于第三方企業(yè)用戶所發(fā)布內容的處置具有最終決定權。
個人或單位如認為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上發(fā)布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權益的,應準備好具有法律效應的證明材料,及時與融合網取得聯(lián)系,以便融合網及時協(xié)調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并迅速做出相應處理工作。
融合網聯(lián)系方式:(一)、電話:(010)57722280;(二)、電子郵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對免責聲明的解釋、修改及更新權均屬于融合網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