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成假貨“集散地” 維權難以跨過“四重山”
新華網上海5月10日電 (記者周蕊、李爍、羅爭光)隨著九部委聯(lián)合下發(fā)通知,對各地涉嫌售假的網店進行整改,網絡購物維權再次引起關注。在消費者和企業(yè)權益屢受侵害的情形下,網絡購物維權該如何克服眾多難題?消費者、企業(yè)、網絡購物平臺和監(jiān)管部門能否形成維權合力?
互聯(lián)網成制假售假重災區(qū)
花哨的網店布置、時髦的品牌新品、驚爆的低廉價格……在吸引網友隔空“秒殺”的背后,假貨泛濫早已讓網絡購物平臺成為侵權、欺詐“重災區(qū)”。
“現(xiàn)在假名牌傍上了互聯(lián)網,許多假國際名牌在網上都有賣,一些價格甚至比正品的十分之一還低。”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陳惠珍說。
據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統(tǒng)計,目前中國網絡購物用戶已達1.61億,網絡市場交易達5231億元。而來自中國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近日發(fā)表的公告稱,去年接到公眾舉報信息39萬多件次,其中有關網絡詐騙類舉報占了近四分之一。
淘寶網此前公布的《2010年淘寶消費者保障白皮書》中也顯示,淘寶網去年接受并處理消費者維權超過216萬起,同時還接到6000多位品牌權利人的相關投訴,相關商品信息約1400萬條。
近日,上海寶山公安分局經偵支隊根據群眾舉報搗毀了一大型加工、儲藏、銷售假冒名牌服飾的地下窩點。據犯罪嫌疑人王某交代,她和丈夫在一間租借的民宅內加工假名牌,再通過近20臺電腦進行銷售,由于網上售價明顯低于市價,生意還相當不錯。
“網絡打假團”創(chuàng)始人黃相如介紹,從2009年11月1日宣布成立至今,只有11家企業(yè)愿意聯(lián)合“打假團”打假。“兩年來,我們接洽了幾百家企業(yè),平均每50家里才有一家愿意打假的。”
網購維權遭遇“四重山”
專家分析認為,對成為假貨“集散地”的網絡,維權卻要歷經舉證難、起訴難、訴訟難、獲賠難這“四重山”。
舉證難,難在證據的收集、保全和認定困難。“按照我國現(xiàn)行法律的"誰主張,誰舉證",網購維權往往需要公證購買假貨的過程。”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授何敏說,舉證不僅難,還相當昂貴,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消費者維權的道路。
起訴難,也在于網絡交易的“異地性”和購物平臺對企業(yè)相對比較“袒護”的現(xiàn)狀,導致難以找到責任人。北京市大成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合伙人孫穎這樣認為。
網絡打假難,“在于很多時候你甚至不知道你的對手是誰、在哪里。網店的店主即使實名登記了,也未必是真名;填寫的所在地又往往并不為真或者干脆填寫了海外,讓工商部門無從查起……”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方盈芝表示,在沒有全面實施實行網絡實名制的情況下,平臺也難以追溯到個體商家。
訴訟難,在于法律規(guī)制與監(jiān)管漏洞中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何敏認為,當新技術發(fā)展得非常迅速的時候,規(guī)范和標準的制定就出現(xiàn)了一定的滯后性,“在最高法院作出司法解釋之前,監(jiān)管上就形成了一定的司法真空,變得"無法可依"。”
獲賠難,則難在消費者和企業(yè)在整個法律流程中“付出多,收獲少”。專家分析指出,受侵害方起訴的過程繁瑣,時間長,得到的回報卻往往不大,因而使不少受侵害者無奈放棄維權。
“多管齊下”打出網絡維權“組合拳”
法律和商務專家建議,破解網絡維權難,需消費者、被侵權企業(yè)、購物平臺、監(jiān)管部門共同努力,在民事、行政和司法方面打出“組合拳”。
“消費者應提高自己的保護意識,當然也不能知假買假,為虎作倀。”上海市商業(y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齊曉齋說。(責任編輯:謝東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