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論文拉關系賺會費 部分國際會議隱藏利益鏈
來自中國科協(xié)及全國學會每年組織的學術交流會議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每年組織的學術交流會議(包括國內會議和國際會議)逐年遞增,由2004年的2962次,2005年的3193次增加到2006年的3427次。參加會議人次也逐年攀升,2006年達53.9萬人次。
學術會議為什么這么火?中國青年報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學術會議學術缺失背后隱現(xiàn)各方利益魔手。
發(fā)論文成了參加學術會議的首要目標
定期上網查看最新的學術會議信息成了剛從國外交流歸來的張芳(化名)的“必修課”。
北京不少高校都開始與國外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張芳就是其中的一員。來自北京一所理工類大學的她有兩年時間在英國讀書,但是項目做得并不順利,沒有發(fā)表像樣的論文。回國后急于畢業(yè)的張芳因為論文數量不夠,在同學的點撥下,把目標瞄準在國內舉辦學術會議的論文收錄上。與學術期刊相比,學術會議收錄論文更容易,刊出的周期也會縮短好幾個月。
張芳所在的博士班班長趙同學下手要更早些。
今年3月底,趙同學畢業(yè)論文的附錄上整整一頁都是發(fā)表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的論文,均被EI(工程索引)收錄,而這些所謂的國際會議都是在國內召開的。這位班長甚至在一個學期發(fā)了4篇學術會議論文。
武漢大學副教授沈陽對中國期刊網上的數據進行了專門統(tǒng)計,結果嚇了一大跳:我國2008年發(fā)表會議論文高達171542條,2009年會議論文160043條,“這還是不完全統(tǒng)計的數字。”
沈陽介紹,在一些會議網站的留言或高校相關的學術論壇中,關于一項學術會議是否被EI、SCI(科學引文索引)等收錄成為最熱門的問題之一,而在多如牛毛的會議中,在其首頁的顯著位置上大多都打著能被EI、SCI一類的檢索的頭銜來誘惑研究者們。
“因為這些是在校研究生們能否畢業(yè)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求職中的重要砝碼;對于科研人員而言,則可以列入自己的年度工作考核報告,申報課題的評審總結報告,甚至提職報告。”沈陽分析。
他還發(fā)現(xiàn),國內2008年發(fā)表于期刊和學術會議的論文約有248萬篇,而高校教師、在校生、科研人員、技術人員等有論文發(fā)表需求者合計超過1180萬人。發(fā)論文從而成了一些研究人員參會的首要目標。
華中地區(qū)一所高校的老師趙巖(化名)博士論文投出兩個月,就收到組委會關于文章被錄用的通知。
讓他詫異的是,草草投出的論文居然沒有任何審稿意見,找博士班的同學一問才知道,投過學術會議論文的同學雖然接到郵件,說是經過專家評審論文被錄用了,但是全都沒有審稿意見,“大家差不多都是百發(fā)百中,一次性過關。”
手捧厚厚一本論文集,趙巖多少還是有些心情復雜,除了前面幾篇是知名教授的約稿之外,很多論文一眼就能看出是和自己一樣粗制濫造的產品,實驗不完整,推理有漏洞,甚至一篇文章里錯別字都能找出不少。
登上會后的旅游車那一刻,趙巖不禁啞然失笑,“原來都是一幫和自己一樣的年輕人。”
不在中國開會,就在到中國開會的路上
坐頭等艙,住星級賓館,吃中國美食,甚至還能游山玩水,而這一切全部都免費……針對一些熱衷于在中國開會走穴的“洋專家”,有網友為他們量身打造了這樣一句口號,“不在中國開會,就在到中國開會的路上。”
近年來,一些 “會蟲子”頻頻出現(xiàn)在我國,這背后,源于組織方的需求:會議可冠以“國際化”的名頭。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閔應驊將一些單位對舉辦學術會議的熱衷總結為四大利好:給單位揚名;給課題揚名;給個人揚名;借會議大量發(fā)表文章。
比如對一個單位而言,一年舉辦多少國際會議,是“政績”的一部分——項目結題、學科建設、人才計劃申報、院士評選等考評中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指標:舉辦了幾次高層次學術會議、作過多少次學術會議的報告。(責任編輯:謝東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