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費之爭四大疑問待解:向誰收費?能否收成?0
“微信收費”,這原本是電信運營商與騰訊之間的商業(yè)博弈,目前卻演變成了一場不斷升溫的全民大討論。收費與否和怎么收,在困擾著運營商和騰訊公司的同時,也刺激著超過3億微信用戶敏感的神經。
昨天,工信部通信發(fā)展司司長張峰在例行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政府不干預微信收費問題,經營者需根據市場情況來決定其是否收費。隨著收費之爭回歸市場,運營商和騰訊公司之間待解的問題還有很多。
進展
工信部:政府不干預微信收費
對于微信收費的討論已經發(fā)酵了數月,在運營商與騰訊僵持不下的情況下,主管部門工信部的態(tài)度就顯得尤為關鍵。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通信發(fā)展司司長張峰昨天表示,工信部鼓勵和支持包括微信在內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針對這些新業(yè)務,政府實行市場調節(jié)價管理,即由經營者根據市場情況來決定其是否收費。
此前,工信部部長苗圩曾表示,運營商向騰訊收取流量之外的費用確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運營商絕不能利用壟斷地位去遏制互聯網增至業(yè)務的發(fā)展。他表示,工信部正在協調運營商微信收費一事。此番表態(tài)中,“協調”一詞也說明,在這件事上,工信部不大可能變成裁判員來敲定結果,而更多的是擔任調停員的角色。
而在昨天舉行的例行新聞發(fā)布會上,工信部給予了更為明確的回答。“微信從2011年推出以來,該業(yè)務是否收費或者怎么收費都是由其經營者依據市場情況自主決定的,政府部門沒有干預,未來工信部也將堅持這一原則。”張峰強調,對于騰訊向用戶承諾的“微信絕不會對用戶收費”,工信部對此表示支持和歡迎。至此,微信收費之爭再次回歸市場,而運營商和騰訊公司之間仍然有很多問題待解。
解讀
為何收費?
擔心信令風暴
以中國移動為代表的電信運營商,對于騰訊應用的不滿由來已久。在去年12月份的中國移動全球開發(fā)者大會上,中國移動總裁李躍就在發(fā)言中提到“騰訊QQ占用運營商資源非常大,原來的一些機制不太適合傳統運營商的網絡設計。”不過究竟哪里不適合,李躍并沒有細說。
今年3月份,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曉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道出了微信業(yè)務給運營商帶來的壓力,稱微信僅為中國移動帶了10%的移動數據流量,卻占用其60%的信令資源。這也被外界理解為向微信收費的直接原因。
據了解,微信這樣的應用,為了保證實時向用戶推送信息,需要隔一段時間向外發(fā)送一個信令以保證自己不被網絡自動關閉連接,這種信號也被形象地稱為“心跳”。據業(yè)內人士透露,以中移動的2.5G網絡為例,大約5分鐘左右空閑連接就會被關閉,因此微信Android版本選擇以“5分鐘”為周期發(fā)送連接心跳,這也就是說,每部裝有微信的Android設備,即使每天什么操作也沒有,也相當于發(fā)送了近300條短信。
而作為網絡交互的控制信號,“信令”請求超過網絡處理能力時,會引發(fā)網絡擁塞甚至雪崩效應,即所謂的“信令風暴”。按照中國移動公布的數據,微信已經占用其60%的信令資源,但僅僅帶來了10%的移動數據流量,換言之,在占有大量資源的同時,微信并沒有為移動帶來與之相匹配的收入,同時還會影響到其網絡質量。這對于移動來說,當然是很不劃算的,因此提出收費的要求,也在情理之中。
隱藏收入困境
對于微信等業(yè)務帶來“信令風暴”的可能,騰訊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工信部電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李易表示,解決“信令風暴”真正有效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運營商對現有網絡進行升級擴容。
北京郵電大學曾劍秋教授指出,目前使用的信令網在設計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微信這類OTT業(yè)務(互聯網企業(yè)越過運營商而發(fā)展基于開放互聯網的各種視頻和數據服務業(yè)務),現在突然要在這個方面占用一些技術資源,對于運營企業(yè)來說,在網絡架構方面可能要重新改變。
建網需要成本投入,這似乎也讓運營商的收費行為找到了依據,但是反對的聲音同時存在:運營商是通過建網后提供的資源和服務盈利,而建網的成本不應該被轉嫁到其他人的頭上。其實,在網絡建設的成本與收入之間,運營商確有苦衷。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闞凱力多年來一直對運營商發(fā)展3G業(yè)務持反對意見,他的認為,3G網絡在投入高成本建網的同時帶來高流量業(yè)務,但流量業(yè)務為運營商帶來的收入卻遠遠低于傳統2G業(yè)務,成本與收入之間的逆差也使得全球3G運營商幾乎都在賠錢。雖然他的“3G必死”的論斷未必在業(yè)界獲得認可,但在3G乃至4G時代運營商面臨的收入壓力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看似財大氣粗的電信運營商始終盯著微信不放。
此外,資深互聯網分析人士王云輝指出,由于中國超過90%的服務器和骨干網都掌握在聯通和電信手中,微信作為短信、電話業(yè)務的“掘墓人”,3億用戶產生的流量,確實給中國移動產生了成本負擔。所以,中國移動對于微信收費的反應比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都要猛烈。微信3億用戶產生了巨大的流量,如果沒有補貼,只收取用戶的流量費,運營商是賺不到錢的。因此,中國移動向騰訊收費,真正的理解,應該是用戶交的流量費與運營商成本之間的剪刀差。
收錢實為收權
在有些人看來,運營商即便從騰訊處收到了微信費用,相對于建造和升級網絡的成本而言也不過是杯水車薪。但實際上,中國移動收費的目的似乎又不僅僅是為了錢,有觀點認為,微信收費之爭,關鍵并不是錢,而是對于話務權的爭奪。
中國移動研究院顧問王輝4月9日在博客中發(fā)布一篇文章,稱“微信收費與否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雙方都在搶奪行業(yè)的話語權。”這篇文章中表示,移動互聯網時代催生了微信等一系列的社交通信類軟件,通過數據流量進行移動通信交互,完全“跨越”了運營商的短信這一業(yè)務的使用;同時,微信開發(fā)的語音對講功能,也沖擊了運營商的語音業(yè)務,給運營商的盈利和維護帶來巨大挑戰(zhàn)。因此,這次的微信收費之爭,本質的內容是運營商對于“管道”被過分踐踏的無奈反擊,也是以騰訊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企業(yè)企圖擺脫底層束縛,爭做行業(yè)大佬的意圖體現。
王輝認為,如果微信不收費,相當于行業(yè)默許了騰訊這種踐踏運營商“紅線”的行為,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騰訊之后平步青云,業(yè)務可以毫無保留地凌駕在運營商之上,而各類其他的即時通信類軟件會紛紛毫無顧忌地使用運營商的網絡資源。
在他看來,運營商如果喪失了對管道的絕對控制權,就會看著互聯網企業(yè)在管道上為所欲為,而無法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和維護。“如果整個行業(yè)秩序顛覆了,將造成無法控制的局面,受傷的還是用戶本身。”(責任編輯:admin)
- “掃一掃”關注融合網微信號
免責聲明:我方僅為合法的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所發(fā)布的內容提供存儲空間,融合網不對其發(fā)布的內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證:不保證內容滿足您的要求,不保證融合網的服務不會中斷。因網絡狀況、通訊線路、第三方網站或管理部門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導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網,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發(fā)布的內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網目前各產品功能里的內容)僅表明其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的立場和觀點,并不代表融合網的立場或觀點。相關各方及作者發(fā)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傳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更與本站立場無關。相關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臺上發(fā)表、發(fā)布的所有資料、言論等僅代表其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交易等方面的建議。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定并承擔相應風險。
根據相關協議內容,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已知悉自身作為內容的發(fā)布者,需自行對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負責,因所發(fā)表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等所引發(fā)的一切糾紛均由該內容的發(fā)布者(即,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承擔全部法律及連帶責任。融合網不承擔任何法律及連帶責任。
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相關欄目上所發(fā)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或其他合法權益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經相關版權方、權利方等提供初步證據,融合網有權先行予以刪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機關查處的權利。參照相應司法機關的查處結果,融合網對于第三方企業(yè)用戶所發(fā)布內容的處置具有最終決定權。
個人或單位如認為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在融合網上發(fā)布的內容(如,字體、圖片、文章內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權益的,應準備好具有法律效應的證明材料,及時與融合網取得聯系,以便融合網及時協調第三方企業(yè)注冊用戶并迅速做出相應處理工作。
融合網聯系方式:(一)、電話:(010)57722280;(二)、電子郵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對免責聲明的解釋、修改及更新權均屬于融合網所有。